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大概说一下所谓的“姓氏”,最早的“姓”,是统一大家祖宗的形式;“氏”,是区别子孙后代的形式。简单的说,“姓”源于母系社会;“氏”出自部落首长,有“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之作用。秦汉以后“姓氏”合二为一。如今的姓氏是从上古时代最初的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八大姓的发展起来的,其中经历了直接或间接的演变延伸,今天应该有上万或者更多的姓氏了。出自北宋时代的《百家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百家姓之“百”取之无限的数字意义,《百家姓》的书面上包括复姓也就五六百个。记录了五六百个姓氏的《百家姓》除了作为工具书的查找姓氏作用外,也是古代社会幼儿教育书。《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坊间合称“三百千”。这三本书又叫“三家村”,是我国传统儿童教育最早的读物。据老漁知道的,至少在民国时期我国私塾教育的课本还继续包括了《百家姓》。所以说《百家姓》从北宋开始能流传至今,作为授受教育的课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图片来自 ***
姓氏的由来
您好:
姓是汉字文化圈用作表示血缘集团的名称,其所指范围随着地域和时代変动,氏则是姓的分支。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时代,人类还处于母系社会,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
那么姓氏就是指每个人都有名、姓,姓名是人的代号。名是长辈在孩子出生后给起的,那么姓又从何而来呢?我国的一些主要姓氏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历史记载过的姓氏共有5652个,其中单音姓氏3484个,双音姓氏2032个,三音姓氏146个,目前的姓氏大约2800多个。姓的由来早在上古时代的原始氏族,人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后的姓氏也多起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大致按如下情况得来:
一是以祖先的族号为姓。如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也大致如上得来。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他们一些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
二是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城郭四边,就以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为姓。诸如东门、南宫、欧阳等姓也如此得来。
三是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古代的官职有司马、司徒、帅、尉等,任这些职务的人们的后代便取这些为姓。以职务为姓的也很普遍。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等。还有陶、屠、巫、卜等。四是以动植物为姓。许多人以动植物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柳、柏、花等。五是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不断演变。如复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孟孙截成姓孟、姓孙,有些姓是帝王、官员、师傅赐给的,以后也就沿用下来。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给属臣赐姓,还有些是持姓人自己选取的。现在,孩子也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子从父姓不是法定的。
中国姓氏由来
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每个字都从女旁或底,可以看出浓浓的母系氏族烙印,百家姓大部分都出自这八大姓。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
鄙姓陈,陈姓图腾的形象是“两侧旌旗招展,中央山丘前是列队待发的战车,战车上有手持戈戟列队以待的三军”。
陈出自上古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陈胡公。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也叫陈完)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另有一部分胡公满后裔以胡为姓,因此古时候有陈胡不通婚的说法。
陈完为人谦逊有礼有贤名,齐桓公赏识他,就命他管工程的官并封他田地。陈完为隐姓氏而改称田完。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吕氏齐国(姜齐)成了田氏齐国(田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因此陈田两大姓氏也是同源。
刘氏改姓,《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白氏改姓
白氏改姓,《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陈氏,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
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说道陈姓,当然要提大名鼎鼎的\"义门陈氏\",义门陈氏一直是累世义聚不分家,号称“萃居三千口人间之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的旌表义门,也成为唐宋历史上的一种罕见现象。宋嘉佑七年,出于抑制江右陈氏和封建统治的考虑,宋仁宗下旨让江右陈氏分庄天下。最后江右陈氏分为天下291庄,遍布全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要皇帝下诏才被迫分家的家族,这是个有情有义的家族,这是个数百年不分开的家,也是数百户同时开饭的人家。外迁时,哭声传百里,但圣旨难违,江南陈氏外迁的族人为不忘同根同源,全部高举义字灯笼,跨山涉水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义门陈人才济济:
相传600年前,?明初开国,太祖御文,充实江淮。迁徒移民,苏杭,松嘉集散阊门数十万众,北上远行。一代又一代的陈氏家族后人,从苏州阊门移居至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老祖坟就埋在兴化市,戴南镇,陈万村,东庄东大河渡船囗。
那么我是时堰陈姓万字辈,应该出自颍川堂,从苏州阊门迁入。
百家姓典故与起源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
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 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
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 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扩展资料:
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
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sì)、嬴(yíng)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
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