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江湖先生 66 0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齐、韩、魏三国一怒之下联盟攻打楚国,楚国无奈只得将太子横派到秦国做人质,向秦国求援,秦国出兵后齐、韩、魏三国便退了兵。但是太子横在秦国却屡遭欺侮。

终于有一天,太子横忍无可忍杀死与他起冲突的几个秦国官员后,潜逃回了楚国。秦国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三国大举攻楚,次年再次单独伐楚,楚怀王无奈只得向齐王求援。

秦国识破了楚王的计谋,怕他再和齐国等形成联盟,便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一方继续进攻,一方却邀约楚王到秦国的武阳进行和谈,屈原得知此事后硬闯朝堂,劝楚怀王不可前去。

可惜楚怀王并没有听屈原劝谏,上了秦王的当,被秦王囚禁至死。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顷襄王继位,这位顷襄王的昏晕更胜于其老子,竟然在听信谗言后将屈原流放到了长江以南的楚国边疆。

屈原在流放期间因精神和生活的折磨,形容枯槁,行动迟缓,但是依然不忘爱国,一边同群众同欢乐、共患难,一边写诗作,希望有朝一日楚王能醒悟过来,救国家于危难,无奈等来的却是楚国已到朝不保夕的境地。

眼看家破国亡,屈原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加上满腔的意难平,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了一块大石头,投进汨罗江(今湖南省东北部,湘江的支流)自杀了,这一年他六十二岁。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故事端午节来历

爱国诗人屈原出了一个能够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没有被国王采纳,他反而被逐出宫中。


屈原气得不得了,跳进了汨罗江。当地的渔夫得知后划着小船把竹筒里的米撒向汨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150字简写

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知识: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简短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今秭归县屈原乡屈原村)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 *** ” ,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古诗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