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敬老的诗词 临江仙 敬老诗词

江湖先生 43 0
广告联系QQ29644969

篱菊暮秋花弄影,筵中把酒尊亲。重阳敬老往来频,秋声关不住,自爱惜红尘。

欣得风清迎雨露,枯枝又遇芳春。闲来诗赋寄山神,付将歌盛世,直劝烂柯人

清明节,重阳节诗句

反映重阳节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反映清明节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诗句有哪些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下是一些与重阳节有关的诗词诗句:


1.载笑载言过重阳,万瘦千寒敢几杯。——唐代白居易《重阳日宴从弟少府见过》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陆游《游山西村》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元代杨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重阳节敬老的诗词 临江仙 敬老诗词


4.东篱菊千朵,中有孤傲者一枝。——唐代郎士元《菊花》


5.岁篱寒雁,阴山断雪,往事成空。——唐代杜甫《江留别》


6.丝雨梦回荀令留别,花前失笑卜夜弹筝。——唐代李商隐《至黄门酒阁饮宴因赋咏怀五十韵》


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更高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唐代朱熹《观潮》


9.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1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陶渊明《饮酒》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5首

第1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2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第3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第4首,《九日》: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第5首,《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