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姓氏 鲜卑族八大姓氏

江湖先生 36 0
广告联系QQ29644969

穆、陆、贺、刘、楼、于、嵇、尉。

鲜卑民族起源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鲜卑族的姓氏 鲜卑族八大姓氏

东胡说

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东夷说

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李德山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6] ;黄烈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7] 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山戎说

《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逃亡 *** 说

《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更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386年拓跋部建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

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鲜卑姓氏有哪些

鲜卑比较知名的姓氏有:拓拔氏——北魏皇族。

慕容氏——建立过燕国。

宇文氏——北周皇族。

尉迟氏——代表人物尉迟侗。

独孤氏——代表人物独孤信。

贺拔氏——代表人物贺拔岳。另外还有丘穆陵氏,步六孤氏等。

鲜卑八大姓,是哪些

鲜卑族八大姓氏分别是穆、陆、贺、刘、楼、于、嵇、尉。 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亲自拟定条制,规定鲜卑元姓门望更高,鲜卑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同汉族头等门阀崔、卢、郑、王四大姓门第相当,不得授以卑官。

孝文帝还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孝文帝通过门阀制度的确立和各族的联姻,使鲜卑贵族和汉族士人得以进一步融合。

鲜卑族后裔现在都姓什么

主要有穆氏、刘氏、陆氏、贺氏、楼氏、于氏、嵇氏和尉氏。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之后进行了汉化改革,将原有的一百多个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其中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汉化之后改姓穆,成为穆姓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独孤氏改姓刘氏。其实独孤姓出自刘姓,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汉化之后,独孤氏再次改回刘姓。

步六孤氏改姓陆氏。步六孤姓源自鲜卑部落步禄孤部落,汉化之后,步六孤姓改称陆姓。

贺赖氏改姓贺氏。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

贺楼氏改姓楼氏。贺楼氏以部族名称为氏,汉化之后,贺楼氏改姓楼氏。

勿忸氏改姓于氏。勿忸氏也是鲜卑族部落的八大贵族之姓,汉化之后改姓于。

纥奚氏改姓嵇氏。古鲜卑族宇文部分支纥奚部族,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尉迟氏改姓尉氏。汉化之后,尉迟部便以部落名为姓改姓尉迟姓。隋朝时期,尉迟姓有第二次汉化,逐渐改姓单字尉,也有改姓迟的。

其它还有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拓拔氏改为元氏或长孙氏。达奚氏改为奚氏。伊娄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连氏,后改为连氏。仆兰氏改为仆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拨略氏改为略氏。若口引氏改为寇氏。叱罗氏改为罗氏。普陋茹氏改为茹氏。贺葛氏改为葛氏。是贲氏改为封氏。阿伏于氏改为阿氏。可地延氏改为延氏。阿鹿桓氏改为鹿氏。他骆拔氏改为骆氏。薄奚氏改为薄氏。乌丸氏改为桓氏。素和氏改为和氏。胡古口引氏改为侯氏。谷浑氏改为浑氏。匹娄氏改为娄氏。俟力伐氏改为鲍氏。吐伏卢氏改为卢氏。牒云氏改为云氏。是云氏改为是氏。叱利氏改为利氏。副吕氏改为副氏。如罗氏改为如氏。乞扶氏改为扶氏。阿单氏改为单氏。俟几氏改为几氏。贺儿氏改为儿氏。吐奚氏改为古氏。出连氏改为毕氏。贺拔氏改为何氏。叱吕氏改为吕氏。莫那娄氏改为莫氏。奚斗卢氏改为索卢氏。莫芦氏改为芦氏。出大汗氏改为韩氏。没路真氏改为路氏。扈地于氏改为扈氏。莫舆氏改为舆氏。纥干氏改为干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是楼氏改为高氏。尸突氏改为屈氏。沓卢氏改为沓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解枇氏改为解氏。奇斤氏改为奇氏。须卜氏改为卜氏。丘林氏改为林氏。大莫干氏改为合氏。尔绵氏改为绵氏。盖楼氏改为盖氏。素黎氏改为黎氏。渴单氏改为单氏。壹斗眷氏改为明氏。叱门氏改为门氏。宿六斤氏改为宿氏。馥邗氏改为邗氏。土难氏改为山氏。屋引氏改为房氏。树洛于氏改为树氏。乙弗氏改为乙氏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