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等于15分钟。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等于15分钟。
我国古代有十二时辰计时制、百刻计时制等计时方法。十二时辰制把一昼夜等分为12段,与十二地支相对。百刻记时制来源于沙漏或水漏,把一昼夜24小时等分100刻,每刻约合现在的14.4分钟。
而现在每刻15分钟始于康熙8年(1669年),因为当时皇宫中已使用西方的计时钟,康熙皇帝又善于接收外来文化,最后把原来的一昼夜100刻改为96刻,这样每刻钟就成了15分钟。
扩展资料:
1、各个时辰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具体读法为:子(zǐ) 、丑(chǒu) 、寅(yín) 、卯(mǎo) 、辰(chén) 、巳(sì) 、午(wǔ) 、未(wèi)、申(shēn) 、酉(yǒu) 、戌(xū) 、亥(hài)。
2、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方言中读“jīng”,汉语规范化后读“gēng”。
参考资料:人民网_新闻报道中时间的误用与考证
百度百科——时辰
我国古代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几个小时
两个小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古代一个时辰等于现在多长时间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计时单位是时辰,时辰与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时是不同的。古人将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而我们现在将一昼夜平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叫一个小时,所以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古代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十一点开始算起。子时相当于现在的23点至凌晨1点;丑时是01时至03时;寅时是03时至05时;卯时是05时至07时;辰时是07时至09时;巳时是09 时至11时;午时是11时至13时;未时是13时至15时;申时是15时至17时;酉时是17时至19时;戌时是19时至21时;亥时是21时至23时。
十二时辰的含义
十二时辰制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使用,其中子时是第一个时辰,丑时也叫做鸡鸣,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卯时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辰时是吃早饭的时间,巳时是临近中午的时候,午时是正午,未时是太阳偏西时,申时也叫晡时,酉时是太阳落山时,戌时是天将黑未黑时,亥时是要睡觉的时候。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几个小时古代的
古代的一个时辰通常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约为2个小时。不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时辰的具体长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