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对牛郎织女的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一首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乞巧节是指什么
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每到这一天,七个姑娘凑在一起,兑面兑油兑钱,包饺子,炸麻花,买西瓜,买酥糖,夜晚在一起过节。姑娘们还唱乞巧歌:“小香炉,冒高烟,我请七仙下凡间。不爱姐姐好绒线,但求给双巧手段。”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糖人的老汉,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这姑娘丑得没法说:一头秃疮流黄脓,麻脸豁嘴,罗锅腰外加罗圈腿。谁看见谁恶心。别看她长得丑,可是她逢集赶集,逢会上会,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长大当娘娘。”谁听了谁笑话。话说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觉得有人叫她,睁眼一看,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面前,对她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该当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来给你梳妆打扮。”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头上一梳,秃头立刻长出满头乌发;又拿出官粉往她脸上一搽,麻脸立刻变得 *** 无比,赛过鲜花;拿件大红衣往她身上一披,罗锅腰立刻挺了;百折裙子往腰间一系,罗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绣花鞋往脚上一穿,赛金莲花开,丑姑娘变成了一个美女。七仙女又教给她各种活儿,这样一来姑娘不但变得美貌无比,而且心灵手巧,什么都会。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见了人人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进京城,封为正宫娘娘。此后,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赐给她们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后来的乞巧节,有的地方也叫乞俏节。
乞巧节指的是农历什么时候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始于汉朝,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来又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这一天,民间有穿针乞巧、拜织女、染指甲、吃巧果等习俗。
乞巧节的习俗简写
乞巧节的风俗有 *** 巧果、拜仙禾、拜神菜和七姐会等等。乞巧节是指祭拜月亮和织女,祈求容貌靓丽、心灵手巧和美好姻缘的节日,大多的参与者都是少女,在当天,会 *** 巧果,还有祭拜祭祀活动,也有地方举办大型的庙会。
乞巧节的风俗有什么
1、制巧果
乞巧节是指祭拜月亮和织女,祈求容貌靓丽、心灵手巧和美好姻缘的节日,大多的参与者都是少女,在当天,少女们会用面粉制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制成巧果。晚上在庭院内摆放巧果,并对月穿针,以此祈祷。
2、拜仙禾、拜神菜
拜仙禾和拜神菜主要是广州地区乞巧节的风俗特色,少女们在乞巧节前夕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和线绳等工具,编制成各种小玩艺,有的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等到发芽之后用来拜神祈祷。
3、七姐会
在乞巧节当晚,有些地方会举办大型的庙会,比如七姐会。在庙会上会有各种表演,少年少女们相约去放河灯,参加结识结缘的活动,传说在乞巧节的这一天男女之间交换信物,就可以得到牛郎织女的庇护和祝福,得到美满幸福的爱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