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旱天气 伏旱的气候特征

江湖网 1.2K 0

伏旱,指在伏天时期出现的干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成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同时还影响工矿业用水、生活用水和航运事业;也因干热缺水,引发疾病,危害人、畜健康。

什么是伏旱天气伏旱天气出现在几月份,分别在什么地区

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旱”。在此期间春播农作物正处在抽穗、扬花、灌浆期,需要大量水分补充、供给。如果没有降雨或降雨稀少,就会发生旱情,将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和人畜饮水困难。

地理的伏旱和梅雨各指啥,请高手指教

伏旱

我国旧历最热的仲夏季节叫“伏天”。

伏旱天气 伏旱的气候特征

伏旱属于季风区灾害性气候。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横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

梅雨

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副热带高压如何影响我国雨季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一个大气环流系统,它在夏季对我国的雨季有着重要的影响。副热带高压通常会形成一个稳定的高压系统,使得空气下沉,导致降水减少。因此,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雨带位置: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会使得雨带位置偏北,导致南方地区的降水减少。例如,在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北界位置会影响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降水分布。

2.降水量减少:副热带高压的存在会抑制大气上升运动,减少降水量。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南方地区的雨季可能会出现降水偏少的情况。

3.气温升高:副热带高压会导致空气下沉,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这可能会加剧干旱的程度,并对农作物生长和水资源供应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海温、地形等。因此,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季的具体影响会有一定的年际和地区差异。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