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顺口溜: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二: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七天仙女的名字都谁谁
七仙女的真实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天显、天庆、天羽。
七仙女是传说中神话传说中七位女神,关于董永最早的神话中并未说明七仙女的父母是谁,后来演化成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七仙女的由来七仙女神话传说中七位女神。汉代开始出现七仙传说,“董永奉亲”石刻图上七仙女为羽衣人形象。汉代多有壁画为羽衣人环绕西王母、东王公。七仙女疑为王母、王公的属神。后期民间传说里,则有说七仙就是王母的女儿。
《西游记》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青衣仙女、蓝衣仙女、橙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女。
七仙女,传说是七姐妹中最小的,江苏人,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今南京市小丹阳镇)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
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乞巧节是指什么
乞巧节是指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每到这一天,七个姑娘凑在一起,兑面兑油兑钱,包饺子,炸麻花,买西瓜,买酥糖,夜晚在一起过节。姑娘们还唱乞巧歌:“小香炉,冒高烟,我请七仙下凡间。不爱姐姐好绒线,但求给双巧手段。”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糖人的老汉,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这姑娘丑得没法说:一头秃疮流黄脓,麻脸豁嘴,罗锅腰外加罗圈腿。谁看见谁恶心。别看她长得丑,可是她逢集赶集,逢会上会,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长大当娘娘。”谁听了谁笑话。话说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觉得有人叫她,睁眼一看,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面前,对她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该当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来给你梳妆打扮。”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头上一梳,秃头立刻长出满头乌发;又拿出官粉往她脸上一搽,麻脸立刻变得 *** 无比,赛过鲜花;拿件大红衣往她身上一披,罗锅腰立刻挺了;百折裙子往腰间一系,罗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绣花鞋往脚上一穿,赛金莲花开,丑姑娘变成了一个美女。七仙女又教给她各种活儿,这样一来姑娘不但变得美貌无比,而且心灵手巧,什么都会。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见了人人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进京城,封为正宫娘娘。此后,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赐给她们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后来的乞巧节,有的地方也叫乞俏节。
与秋夕相似的古诗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写的是受冷落的宫女在宫里面孤独的生活和怅惘的心境。不过,在杜牧的笔下,这个有点忧伤的题材,显得美丽,而没有太明显的怨恨。
与杜牧的《秋夕》相似的容易想到唐代诗人林杰写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名气不大,但他这首七夕诗写得还是很美丽的,值得欣赏一番。
诗歌的前两句点出七夕的节日,也很自然引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我们之所以说七夕是情人节,也主要是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非常动人。
一年一度一七夕,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正因为相会的困难,反而显示出这份爱情的可贵,也更引起人们的羡慕与赞赏。
而诗歌的后两句,告诉我们唐代人在七夕的“乞巧”习俗。乞巧其实更符合七夕的本意,人们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在月下穿针引线,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许多女子在七夕这一天,都会进行乞巧的活动。这首诗写“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非常生动的描写,很有画面感,让千年后的人们觉得很浪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