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的来历;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仪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树节的意义;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植树造林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植树节的来历与意义
植树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清明节时节插柳植树已经成为传统。
近代植树节最早由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发起,1872年,该州规定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而在中国,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
1920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20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
植树节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孙中山先生前未能够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得以实现
植树节的来历秒懂百科
1981年夏,长江、黄河上游连降暴雨,河水猛涨,灾害之巨历史罕见。
大灾之后,各层面都在进行反思。受灾最严重的四川、陕西两省主要领导,以及多位科学家都表示,江河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这次洪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林业部门也组织力量,调研分析森林遭破坏的原因。
要尽快把森林资源保护起来,把荒山秃岭绿化起来!可资金有限、人力有限,要让全国数不清的濯濯童山绿起来,难度很大!
邓小平同志为荒山绿化打开了新思路。他在同万里同志的谈话中提到:“是否可以规定每年每人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
1981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11岁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植树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其实这天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的纪念日。确定这一天为植树节,一是从植树的季节考虑。二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我国曾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