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是古时楚国诗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倾襄王听信谗言而受到迫 害被流放到江南,令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因此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类罗江。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向屈原进贡。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说如果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咬屈博士的尸体了。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发展成褐色的种子。后来每年五月初五,就会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太多,例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吴月民族图腾祭等等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简写
端午节的来历由来起源介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屈原的传说故事简单介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传奇的由来,20字简写
所谓“传奇”,是小说体裁之一。因为这种小说情节多奇特,神异,因此得名。古代有《传奇小说集》,现代或当代小说也有以它取名的,如《少帅传奇》、《天云山传奇》等。
在我国文学史上,通常称唐人的短篇文言文小说为“传奇”,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又因为它们多为后代说唱或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诸宫调、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明清时代,“传奇”指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演唱传唱奇剧本为主。著名作家有汤显祖、洪升、孔尚任,现存作品有《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
最早用“传奇”作小说集名称的,是晚唐时期的文学家裴鉶。但把小说叫作传奇,则是当时人们根据小说记叙奇闻轶事的特点,约定俗成的一种名称,而不是裴鉶发明的。例如元稹《莺莺传》原名就叫《传奇》。在中唐以前,传奇不属于高雅古文之例。因为当时文坛崇尚诗文,而小说篇幅较长、委婉曲折,且有虚构戏谑的成分,不被正统派文人所重视。后来随着传奇体小说创作的繁荣,“传奇”也就应运而生。从中唐到北宋,“传奇”成了指短篇文言文小说的文学体裁。南宋和金以诸宫调为传奇,元人把杂剧称为传奇,明清时代则把南戏叫作传奇。这样,传奇这一名称,在不同时代就有不同的含义。今天的传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传奇,还指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中一种长篇故事诗,主要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爱情、游侠、冒险故事。如《特列斯丹和绮瑟》,《奥迦桑和尼柯莱》等。
1月到12月的所有节日及英文名简写
中国传统节日很多:正月有春节,人人初一到初五,还有元宵节,正月十五;五月有端午节,五月初五;八月有中秋佳节,八月十五曰;九月还有重阳佳节,也可以说九九重阳佳节;如果按阳历年来说中国的节日也有很多,一月一日是无旦,五月一曰,劳动节;六月一日儿童节,八月一日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这些都是我国的节日。你更喜欢哪个节日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