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中秋节最早称为什么
1 “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2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3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4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5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月亮节是中秋节别称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自古以来,中秋就有祭月、赏月、燃灯、吃月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关于中秋起源的说法较多,比如帝王祭祀、庆祝丰收。古代帝王被神化成为天界在人间的秩序维护者,肩负着沟通天地的重任,必须对人间的风调雨顺和社会安定负责,因此有祭天、地、日、月的传统。《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至少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如今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的场所,而月坛就是祭祀月亮的地方。
另一说法与庆祝丰收有关。“秋”字的解释为:“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正是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的时节,农民为了表达喜悦,选择在八月十五庆祝丰收,同时全家团圆,共享天伦,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而据学者考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是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而其盛行始于宋代,至明清时,节日内涵逐渐丰富,异彩纷呈,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女儿节
中秋节只在南京才叫“女儿节”。
因为月属阴、属女性节,同时中秋节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
老南京有一个“怪”俗:拜月、赏月时,如遇“天狗吞月亮”——月蚀,则家家敲锣、盆和鸣放鞭炮,谓之“驱天狗”。
南京民间还有一俗规:“女不祭灶,男不拜月”。传说月神嫦娥见了男人会害羞,故摆供、撤供、烧香、烧纸,乃至分食供品等均由家中主妇动手,男性只陪祭而已。担任主祭女性主妇还要穿上新衣、裙子和花鞋,以讨月神欢喜、求得全家团聚平安。
在过去,每当中秋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这其中,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祝福老人们身体健康。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