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
重阳节是什么来的
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源于《易经》
中九之阳数相重。
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而当时也有了重阳节求寿的习俗。
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
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1、源于易经
《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是重阳节的起源之一。九为最大阳数,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故曰重阳。古人观念,"双九"有寿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因此九月初九便有了重阳求寿活动。
2、源于祭天活动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进行的祭天祭祖活动。至西汉时期,便完整形成在重阳日插茱萸
、喝菊花酒和求寿的习俗。
3、源于祭火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江南大部分地区祭祀大火的仪式,而祭祀的对象是家居的火神。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火的习俗已逐渐消失。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
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文化名录。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重阳节古往今来是登高望远,和赏菊的意思吧,祈福丰收,现在都是晚辈给老年人祈福吧,以前父母在世的时候,都是给父母买喜欢的吃的,和送一些父母喜欢的物品,现在自己也老了孩子们把重阳节称作老人节来过。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愿中华儿女健康快乐,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环境里。
重阳节风俗习惯是什么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日,也被称为重九节。以下是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登高远足:重阳节有登高的习惯,人们会选择高山、丘陵、名胜古迹等地方,爬山、远足、游览等,以表达对秋季的热爱。
赏菊花: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赏菊、摘菊,用以祭祖和观赏,也被视为传统的文化活动。
喝菊花酒: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认为菊花酒有祛除病邪、预防疾病的功效。
吃重阳糕:重阳节还有食用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由糯米、豆沙等材料制成,象征团圆、祭祖和祈求平安。
系艾草:有些地方会在重阳节前,采摘艾草,系在门上或戴在身上,以驱赶瘟疫、消灾祈福的作用。
祭祖扫墓:重阳节也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人们会烧香、献花、祭拜先人,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人们对重阳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