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指的时间是:
万历(1573年-1620年七月),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万历改元之年
理论上,改元是皇帝彰显自己权力的行为,想什么时候改,改几次都是自己说了算。不过,经过封建王朝漫长的实践,当改元和年号形成制度后,其实也存在一些公认的潜规则。一般的,确定了改元之后,朝廷会尽量将现有的年号用到当年结束,隔年再改用新年号。按照传统解释,这被称为“不忍一年有二君”。特别是到了一世一元的明清两代,一年之内使用两个年号的案例仅发生过一次: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明神宗去世,朱常洛继位,确定改第二年为泰昌元年,但他仅在位一个月就病逝,太子朱由校继位后按惯例也要改元使用自己的年号,万般无奈之下,只能规定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光宗的泰昌元年,隔年改为天启元年。
不过,所谓“不忍一年有二君”的改元制度也就是明清两代比较突出。在此之前的帝王在改元问题上则比较随心所欲,基本是按着性子随便来,比如西晋惠帝司马衷,就创造下了一年四易年号的记录:公元304正月改“太安”为“永安”,七月改为“建武”,十月复用“永安”,十二月再改为“永兴”。当然,这是因为当时政局特殊,惠帝只是傀儡的缘故。不过,即便是一代雄主元世祖忽必烈,也曾干过在中统五年(1264)五月就下诏将本年改为 “至元”的事情。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屈突隆业墓志铭
实际上,古代帝王不仅在改元时间上比较随意,改元的理由在后人来看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不过最常见的就是政治变动,比如新君登基,宣布与民更始,改元启用年号以示政治从此焕然一新。不仅是新君登基,诸多政治活动都能成为改元的理由。唐高宗李治在永徽七年(656)废皇太子李忠为梁王,改立由武曌生下的李弘,为了以示国有储君,宣布改元“显庆”,结果这还不算完,到了调露二年(680),他再度废太子李贤为庶人,改立英王李哲(唐中宗)为皇太子,于是又宣布改元为“永隆”。实际上,李治和他的妻子武曌都是改元狂人,任何事情都会成为他们改元的理由。公元682年,李治的皇孙满月,任性的李治不仅摆下满月酒,还宣布将年号“开耀”改为“永淳”。乾封三年(668),李治下诏大赦犯人,大概是觉得自己太有德政了,是宣布将年号改为“总章”。而他的妻子做得更是过火,同样是大赦改元,不仅将“永昌”改为“载初”,还特地改朔,宣布永昌元年十一月改为载初元年正月,给后人凭空增添许多麻烦。
相对唐高宗夫妻些许小事而改元的情况,反而是那些因为举办封禅、享祀明堂、典祭宗庙等国家大典而进行改元行为,就显得要正常多了。汉武帝的元封(元年为前110年),唐高宗的乾封(元年为666年),都是因为在封禅泰山,为纪念盛典而改;汉安帝永宁(元年为120年),汉顺帝的永和(元年为136年),唐武瞾的永昌(元年为689年)、圣历(元年为698年)等年号则是庆祝享祀明堂;唐敬宗的宝历(元年为825年),唐武宗会昌(元年为841)则是典祭宗庙后进行的改元。
万历年表查询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共在位48年,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继位,改次年1573年为万历元年,直至万历48年,公元1620年驾崩
明万历是公元几年
公元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从公元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万历年间即指这个时段。
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
明神宗一生的统治,被历史学家分为了三个阶段: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不过,头十年的奋发图强恐怕还是张居正的功劳,所以一旦皇帝自己亲政,他懒的本性马上全部显露。但是,懒皇帝虽然很多,可是“万事不理”,堂堂的天子居然“ *** ”,却也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原来,这与神宗朝的一件大事“国本之争”有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