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持利剑,左手持罥索。不动明王形象颇多,在东密较为常见的是据《大日经疏》卷五载的:此尊坐盘石座,呈童子形。顶上有七髻,辫发垂于左肩,左眼细闭,下齿啮上唇,现忿怒相,背负猛火,右手持利剑,左手持罥索,作断烦恼之姿。
不动明王是不动尊吗
不动明王是不动尊。
下边简单介绍一下:
不动尊菩萨,其名号梵音为Acalanatha,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依密教三轮身之分类而总判,不动明王为一切诸佛教令轮身,故又称为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
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明王显现愤怒像,使侵扰众生之邪魔畏惧而远离,使众生于修行路上不致动摇善念菩提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不动佛的介绍
阿閦佛为不动如来,对应的罗马拼音为Aksobhya,意思为“不动”,因菩提心坚定不动如山,故名为“不动”,有无嗔恚的意思。《佛说阿閦佛经》中说阿閦佛为菩萨时,在大目如来(或译为广目如来)前发“于一切人民蜎飞蠕动之类不生嗔恚”等誓愿,经过累劫的修行,终于在东方的阿比罗提(妙喜)世界七宝树下成佛,佛刹名为“妙喜”。由于他的愿力所感,佛刹中没有三恶道,大地平正柔软,一切人都行善事,环境极其殊胜。依《大宝积经》所说,往生妙喜世界的因缘多种,依佛所说,其根本因缘则是“应学不动如来往昔行菩萨行,发弘誓心愿生其国”。
基本信息
中文名\t阿閦佛
外文名\tAksobhya
所属作品\t《佛说阿閦佛经》《大宝积经》
佛国
妙喜
别名
金刚不动佛,不动如来、无动如来、阿閦如来
基本资料
很多人看到这往生见佛的条件,都知难而退,其实众生确实是不可以少福德往生净土的,但我们只要恒守十善,修六度,持大悲平等心而行梵行,便决定能与净土相应。人人皆可为尧舜,同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相”,人人皆可作佛。只要常行诸善,并持念阿閦如来陀罗尼,及其名号,摄心为定,便能与阿閦佛果地功德感应,佛我不二,自他相应。就像《楞严经》所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进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释迦牟尼佛金口论断的,佛为“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佛语绝对可信。我们当起发无上道心,坚勇求正觉。值得一提的是,释尊时代著名的维摩诘居士就是从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转生此土的。
而且过去阿閦菩萨说过,“愿少善根者,闻我名号而欢喜,可处于我界女人胎中而生”。所以往生妙喜世界并不比生于极乐世界难,若与此土确实有缘,不妨修此法,只要欢喜信受,持佛名号,纵使少善根者,都能培植善根,投身其国。而且经中说“不能以少福得闻此佛名号”,说明能闻者本身就有无量善根,不可思议,并非少善根者。
画壁最后3男消失是什么意思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 不动明王和孔雀明王来讲的 曾志伟(不动明王)闫妮(孔雀明王) 和尚看透世事 但是又不忍心看着姑姑为情所困 一直放不下姑姑所以不能成佛 于是就幻化出三个人 也就是不动明王得道前的三尸去点化姑姑 山贼 书生 仆人就是不动明王的恶 善 执。
佛家称为斩三尸 斩除他们需要大智慧 书生后面不是说了一句为什么他在一念之间感受到了这么多,这里就是所谓的生死即是一念之间 最后不动明王说幻由心生说明他已经放下了一起 山贼 书生 仆人最后灰飞烟灭,实际是不动尊菩萨的三种意念随风而散 也就是说斩除了恶 善 执无欲无求,得道成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