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2、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3、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4、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5、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追思故人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先人、扫墓、祭奠忠烈,感恩祖先,缅怀历史。下面,本文将从清明节的来源以及唐宋时期的有趣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清明节。如今清明将至,你清楚清明节的由来吗?古人又是如何过清明的呢?本文将为您细细道来。
一、清明节的来源
清明节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时的清明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死者和祖先。到了汉代,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官方的节日。此时的清明节,人们会到公共墓地去祭祀先人,同时也会给予一些象征性的祭品,如酒、糖果等。这些仪式旨在缅怀历史、追思先人。
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也逐渐发展出了很多有趣的习俗。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习俗。
二、唐宋时期清明节的有趣习俗
冲青
唐代时,有一个习俗叫做“冲青”,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人们会去野外采摘一些青草,然后将这些青草插在头发上,或者系在衣服上。这是因为人们相信青草可以驱邪,保平安。同时,这个活动也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让人们更加充满生机。
摆“五果”
唐宋时期,人们有一个习俗,叫做摆“五果”。摆“五果”是指在清明节的时候,在祖先墓前摆放五种水果,包括苹果、梨子、葡萄、柿子、橘子。这些水果代表五种颜色:红、白、黑、黄、绿,寓意五行和五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马球
唐代时,清明节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叫做“打马球”。这是一场以马球为主的比赛,参赛者用球杆将球打进对方的球门,来争夺胜利。这个活动在唐朝时就很流行了,据说就连皇帝也非常喜欢这个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玩蹴鞠
除了打马球,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还有一种流行的体育运动叫做“蹴鞠”。蹴鞠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足球的运动,参赛者需要用脚将球踢进对方球门。这个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备受人们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花
在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人们还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那就是赏花。在清明节的时候,各地的花卉开始盛开,人们会到花园里赏花,欣赏花的美丽。其中,梅花、桃花和杏花是清明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花卉。
农民画
唐宋时期的清明节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活动,那就是农民画。在清明节期间,很多农民会用炭或泥土在地上画一些画,来庆祝这个节日。这些画通常都是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自然景色的描绘,非常具有艺术价值。
吃清明糕
清明节期间,人们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那就是清明糕。清明糕是用糯米粉、芋头、红豆等材料制成的一种糕点。这种糕点味道鲜美,口感柔软,非常适合在清明节期间食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唐宋时期的清明节有着很多有趣的习俗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缅怀历史、祭祀先人的一种方式。这些习俗和活动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清明节时,人们也会注意到一些节气和气象变化。清明节标志着春季深入到了全国的各个角落,自然界万物开始复苏,新生的生命和希望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此时天气多变,昼夜温差大,早晚较冷,中午较暖,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预防感冒等疾病。
此外,清明节还有一些民间传说和风俗,比如“探骊歌”、“扫墓歌”等,这些歌曲歌颂了逝去的祖先和英雄,表达了人们对于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在民间还有一种燃放爆竹的风俗,这是为了驱逐瘟疫和邪魔,祈求平安和祥和。
总之,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和感人的一个节日,它承载着人们的祭祀和缅怀,也代表了春季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清明节的习俗和方式可能会有所改变,但它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立春的五个风俗八个禁忌
立春五个习俗
①迎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
②游春
与礼法的祭祀相比,地方民间更多了热闹庆贺的气息。这一天的活动称为迎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③鞭春牛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④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咬春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⑤抢春
这里的“牛土”或“牛纸”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后,也就是在土牛或纸牛被打碎之后,围观的民众抢得的土块或纸片。人们相信,牛土或牛纸可以带来吉利。因为人们认为春牛是春的象征,所以争抢“牛土”或“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
立春八个禁忌
①不可与人吵架、争执
忌讳吵架、不口出污秽言语、不要做口舌之争,和和气气,喜迎春之至。新年新面貌,一个好的心情,好的开始才能迎来来年的和和美美,顺顺利利。
②不可见血光
像杀鸡宰羊的事儿,尽量不要在这一天干,因为动刀见血,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好的预兆。
③立春之日不看病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没有好运气。这个说法不过是想讨个好彩头,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样,小毛病耽误一下倒也没有什么。
④立春之日不理发
头发之于人身就好比草木之于大地。立春回暖,草木萌动,万物生机待发,不宜在此萌发之时损害!
⑤不可睡懒觉或长卧不起
我们说春暖大地是阳气开始起步、起升的时候,顺应自然的做法应该早起,并多站立或走动来迎接新春,无论从健康养生角度来说,还是从风水旺运的层面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⑥出嫁的女人不要回娘家
因为在古代,女人一旦出嫁就跟随丈夫,成了别人家的人,尤其是在立春这天,乃一年之计的重中之重,这个时候回娘家难免有“回春”之像。有人说“春归娘家去,来年又一春,寓意要再嫁人了”,虽然这种说法太过激,但无论如何,两口子日子若真过得好,断也没有天天赖在娘家的媳妇。
⑦立春不搬迁
立春是时空能量过度和交接之时,自然不宜搬迁,更何况若是一年之始便动荡搬迁,新的一年何来安稳日子呢?
⑧立春不醉酒
喝酒原本是为了开心、助兴,但若把握不好量,喝醉而导致昏沉,甚至耍酒疯,吵架等不雅的行为就得不偿失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