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中,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逃避骊姬之乱而流亡国外,一日乏食,饥馑非常,随臣介之推(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喝了,重耳恢复精神,才发现是介之推自割腿肉,感激万分。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他流亡的功臣,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悄悄隐居去了。很多人为介之推打抱不平,晋文公醒悟,亲自去请介之推,然而介之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绵山山高路险,找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之推。大火烧遍绵山,介之推依然不出,火灭了之后,人们才看见介之推背着老母,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母子皆亡。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故“足下”成为上级对下级,或者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即源于此。
后来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死于回禄之灾,下令将介之推的忌日定为寒食节,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和寒食节的由来。
扩展资料:
祭祀是表达我们对先祖怀念、感恩、孝顺的方式。但对逝者最好的祭祀,与就是让生者活得幸福。
或许正是因此,从古而今,清明节不单纯是一个扫墓祭祖、寒食赐火的日子,还有非常丰富内容,包括插柳戴柳、春游踏青、植树、采花、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赠画蛋、吃春卷、青团、青草粿、红藕等等。
清明节的由来30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的来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内容怎么写
在写清明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清明起源和意义:可以简单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让读者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2. 传统清明节习俗:可以介绍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如扫墓、祭扫、悬挂柳枝等,让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 清明节的现实意义:可以谈一谈清明节的现实意义,如爱护自然环境,珍爱生命等,让读者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4. 个人经历和感受:可以分享自己的清明节经历和感受,或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让读者感受到清明节饱含的人文情感。总之,在写清明内容时,要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既要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又要表达对亲人、故土、生命等的感恩之情。
清明节来历简介50字
清明节来历简介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是古代皇帝的“墓葬”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祖先席卷了坟墓,并跟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最初,冷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祭祀陵墓的日子被指定为冷食节。
“清明节”的名称也源于中国农历的24个节气。冬至后的第105天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有15天。太阳节明朗,时间到了春分之后。此时,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明媚了,天气晴朗了,筱野清旷了,大自然到处都在展现活力。将此时期称为“清明”是一个恰当的名词。
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称为冷食。过去,禁止使用火和冷食,因此又称为“冷节日”和“禁烟节日”。民俗冷食是为了纪念春秋两季绵山大火,金文功下令取火。介子推来自山西,因此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度流行。在过去,吃冷食物,没有火。第二天举行了一场钻木仪式以点燃新火的仪式。民间也用柳条互相乞讨。
拓展资料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参考资料】
来自头条百科:
https://m.baike.com/wiki/%E6%B8%85%E6%98%8E%E8%8A%82/20040881?keyword=%E6%B8%85%E6%98%8E%E8%8A%82&baike_source=msite&search_id=3zqbm1d5hoo000&search_query=%E6%B8%85%E6%98%8E%E8%8A%8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