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漂亮的。
1、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 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新生鄂伦春族乡是中国鄂伦春族的聚居地之一,这里每年的7月末8月初,举办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古伦木沓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鄂伦春族的服饰具有狩猎民族的典型特征,都是以动物兽皮制作而成。在一个鄂伦春族家庭中,男人负责外出狩猎,女人则负责在家照顾孩子、做饭、制作衣服。传统的鄂伦春族女性在男人外出狩猎的过程时,在家制作兽皮衣物和桦皮器皿等物品,鄂伦春女性都很心灵手巧,随着鄂伦春女性手艺世代的传承和发展,她们制作的服饰和桦皮器皿十分精美漂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鄂伦春族在俄罗斯叫什么
一、名称来源不同
1、鄂伦春族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
二、人口分布不同
1、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分为17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中叶前,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基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
三、文化习俗不同
1、鄂伦春族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2、鄂温克族
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业区和林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鄂伦春族的习俗
一、衣 着
过去,鄂伦春人的衣着主要用狍皮制做。冬季的衣服用皮厚毛长的狍皮制做;夏季的衣服用皮薄毛短的狍皮制做。男皮袍叫“皮罗苏恩”,有两种:一种是长袍,长到膝盖以下;另一种是短皮袍,只到膝盖。长短皮袍均带大襟。为了美观和耐用,袍边和袖口均镶有薄皮边。为了骑马方便,除左右开衩外,前后也开衩。青年人穿的皮袍还着上黄色。女皮袍叫“阿西苏恩”。式样同男皮袍,但都是长袍,前后襟不开衩,脖领周围,左右两侧开衩处和袖口上均绣有花纹。不论男女,穿皮袍均扎腰带。
狍皮裤有两种;男裤为中式宽裤腰,长只到膝盖以下,冬天用长鳓靴连接。女裤带兜肚,长到脚腕。鞋是用狍腿皮制做的靴子,叫“其哈密”。手套也是用狍皮制做的。帽子是用一张狍头皮制做的上带原来的狍角和耳,眼用黑皮镶起来,戴在头上很有特色。
从清末开始,布匹传入鄂伦春族地区,并开始穿布衣服,样式基本同皮衣服。男人一般穿黑、蓝色的,女人一般穿红、绿色的。富裕人家也有穿绸缎衣服的。
解放以后,随着生活的改善,和与各民族的频繁交往,中山装、西服、各种新式男女服装都传人鄂伦春人中来。平日,鄂伦春族的服装同汉族等兄弟民族服装已没有什么区别。但在节日里不少人还是要穿精制的狍皮服装,在出猎时也要穿耐磨的皮制服装。
二、食 物
鄂伦春人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其中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 、熊和野猪肉。食肉方法很多。如“达拉嘎兰’’(烧肉),扔在火炭上烧。“席拉兰”(烤肉),把肉插在棍上放篝火旁烤。“乌罗伦”(煮肉),把肉切成大块放锅里煮。“阿斯根”(生吃),主要是生吃狍、鹿等的肝、肾、“库呼乐”(晒熟肉干)。“阿素”(杂花菜),将狍肺、狍里脊、狍头肉煮熟切丝,用狍脑浆拌,并加野葱花和食盐等,这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肴。食鱼的方法有:烤鱼,把鱼插在木棍上放火上烤,烤熟后刮鳞,去掉内脏后食用。水煮,去鳞、开膛,切成小块后放在水里煮,熟后蘸盐水吃。炖鱼,把鱼去鳞、开膛、切成小块同野菜一起炖。晒鱼干,有两种:一是煮熟晒,一是生晒。
过去鄂伦春人也大量采集野菜和野果。采集最多的野菜是“昆毕”(柳蒿菜),采来晒干,以备冬季食用。可以用柳蒿菜烤野兽肉,缺乏食物时也可熬柳蒿菜充饥。还大量采集野果,其中采集较多的有稠李子,可以用它和米放在一起熬粥。采集的榛子、,松籽很多,以备缺乏食物时食用。
清中叶以后,鄂伦春族和周围农业民族接触多起来,他们用猎品换取一部分粮食。用粮食做粥、干饭,也用面粉做面片、炒面。还把和好的面做成圈或饼在火上烧烤。
鄂伦春族的饮料种类不多,夏天喝泉水,冬天化雪水喝;茶叶输入前,有些人泡小黄芩叶当茶喝,后来砖茶输入进来,主要是喝砖茶。夏天也用桦树汁解渴。还用马奶制酒饮用。白酒输入后,主要饮用白酒。
鄂伦春人主要吸旱烟叶,男女均有吸烟者。纸烟是较后输入的,一直不普遍。
解放以后,鄂伦春族的食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由猎业转向发展多种经营,粮食类食物已成为主要食品,兽肉成为副食了。就是获得了狍肉之类,除传统吃法外,还能用它进行炒、熘、烤等,制做得比过去精细多了。
三、住 处
定居以前,鄂伦春族主要是住“仙仁柱”,它是用三十多根木杆搭成圆锥形的架子,夏天的遮盖物有:“塔路”,即把桦树皮象瓦一样覆盖在架上,“铁克沙”是把桦树皮经过加工制成长3~4米、宽l米的围子围在架上。也可以用芦苇穿成帘进行覆盖。冬天的遮盖物叫“额尔敦”,用狍皮制做。制做一块大的“额尔敦”需要25张狍皮,小的10张狍皮,一个“仙仁柱”架上要围两大块一小块。
“仙仁柱”内部,是席地铺床。对门正面铺位叫“玛路”,是客人和老年男人的席位。左右两侧的铺位叫“奥路”,是中年夫妇和青年夫妇的席位。床位下铺干草,上铺用狍腿皮制做的褥子。“仙仁柱”门框上,夏天挂柳条穿的门帘,冬天挂狍或鹿皮门帘。“仙仁柱”内部正中是火塘,用它取暖、做饭和保存火种。
实现定居以后,盖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在1981年建旗30周年前夕,又都重盖了砖木结构的新房。室内敞亮、保暖、卫生,有益于身体健康。一般人家都购置了桌、凳、立柜等,有些人家还有组合柜、沙发等高档家具,大大方便、丰富了生活。
四、交通工具
鄂伦春族的交通工具也较原始。早期大雪封山的季节,是用滑雪板追捕野兽,或用狗驾爬犁来驮运猎物。夏季则是用桦树皮船代步进行狩猎和驮运猎物、搬迁等;饲养驯鹿以后,驮运猎物和搬迁主要是靠驯鹿。饲养马匹以后,马跑的快,负载力强,使鄂伦春人的交通工具得到很大改善。有了马匹,可以到较远的猎场去狩猎,给迁移时驮运东西也带来很大方便。鄂伦春人在定居以后才开始使用大轱辘车和花轱辘车。
近几十年来,随着大兴安岭的开发,鄂伦春民族地区的交通得到空前的发展,过去人烟罕至的森林腹地,修了铁路和公路,通了火车和汽车,基本都通到了鄂伦春族的定居点上。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人家买了小型拖拉机、汽车、摩托车,出猎、驮运、进城,都极为方便。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的区别
一、名称来源不同
1、鄂伦春族
鄂伦春这一族称,在1640年4月28 日(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以后,文献中多次出现“俄罗春”、“鄂罗春”、“鄂伦春”等不同写法。
从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始,“鄂伦春”才作为统一的族称固定下来。“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即“使用驯鹿的人们”。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历史上,由于居住地域的关系,鄂温克人对大兴安岭一带的大山林,包括外兴安岭至阿玛扎尔河、勒拿河上游等地域统称“额格都乌日”或“额格登”(鄂温克语意“大山”)。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鄂温克”的意思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由于历史上的迁徙而形成的居住地域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曾被其他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经过调查了解,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鄂温克族,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
二、人口分布不同
1、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分布的地域,分为17世纪中叶以前和以后两个时期。17世纪中叶前,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
17世纪40年代,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鄂伦春人逐渐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大、小兴安岭地区,分别在呼玛尔河流域,逊河、沾河、乌云河、嘉荫河流域,阿里河流域,多布库尔河流域和托河流域五个流域过着游猎生活 。
2、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基族,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
中国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
三、文化习俗不同
1、鄂伦春族
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
鄂伦春妇女加工的狍皮结实、柔软、轻便,形式多半为右偏襟长袍,身上装饰“弓剪形”、“鹿角形”、“云卷形”等图案,既美观又结实。鄂伦春族的狍头帽,戴上去很像一个狍子头,既生动又逼真,而且很保暖,非常精巧别致 。
2、鄂温克族
在日常生活中,鄂温克人多数使用本民族语言,使用人口2万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业区和林区通用汉文。鄂温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皮制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制作冬季长袍、裤子、套裤、靴子、帽子、手套、袜子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