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传统文学(共计1项)
解缙故事 吉水县
二、传统音乐(共计7项)
兴国山歌 兴国县
于都唢呐公婆吹 于都县
万载得胜鼓 万载县
武宁打鼓歌 武宁县
九江山歌 九江县
花镲锣鼓 丰城市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鹰潭市
三、传统舞蹈(共计9项)
南丰傩舞 南丰县
乐安傩舞 乐安县
婺源傩舞 婺源县
永新盾牌舞 永新县
丰城岳家狮 丰城市
鲤鱼灯 吉安县
古陂席狮、犁狮 信丰县
宜黄禾杠舞 宜黄县
黎川舞白狮 黎川县
四、传统戏剧(共计15项)
赣南采茶戏 赣州市
宜黄戏 宜黄县
广昌孟戏 广昌县
弋阳腔 弋阳县
婺源徽剧 婺源县
青阳腔 湖口县
万载开口傩 万载县
赣剧 江西省赣剧院
西河戏 星子县
高安采茶戏 高安市
抚州采茶戏 抚州市临川区
德安潘公戏 德安县
东河戏 赣县
永修丫丫戏 永修县
江西目连戏 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五、曲艺(共计3项)
萍乡春锣 萍乡市
客家古文 于都县
永新小鼓 永新县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项)
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市
七、传统美术(共计10项)
萍乡湘东傩面具 萍乡市湘东区
婺源三雕 婺源县
南昌瓷板画 南昌市
瑞昌剪纸 瑞昌市
瑞昌竹编 瑞昌市
湖口草龙 湖口县
新干剪纸 新干县
东固传统造像 吉安市青原区
莲花打锡 莲花县
夏布绣 新余市
八、传统技艺(共计15项)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 景德镇市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县
婺源歙砚制作技艺 婺源县
金星砚制作技艺 星子县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市
萍乡烟花爆竹制作技艺 上栗县
万载夏布制作技艺 万载县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万载县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鄱阳县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吉安市
古戏台营造技艺 乐平市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泰和县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龙南县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全南县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县
九、传统医药(共计1项)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 樟树市
十、民俗(共计8项)
全丰花灯 修水县
石城灯会 石城县
樟树药俗 樟树市
上坂关公灯 南昌市湾里区
西山万寿宫庙会 新建县
稻作习俗 万年县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会昌县
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北京的京剧、曲剧
河北的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
山西的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的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的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的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的龙江剧
陕西的秦腔、碗碗腔、眉户
宁夏的花儿剧
山东的吕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
茂腔、五音戏、柳琴戏
河南的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大平调、道情
江苏的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的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上海的沪剧、滑稽戏
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的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吉安采茶戏
全国有那些地方剧种,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北京——京剧、昆曲、北京曲剧天津——京剧、评剧河北——评剧、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哈哈腔、乱弹、平调落子、二人台、唐剧、武安傩戏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耍孩儿上党梆子、二人台、锣鼓杂戏碗碗腔、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孝义皮影戏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罗罗腔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辽宁——京剧、评剧、喇叭戏、辽南戏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辽西木偶戏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黑龙江——龙江剧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汉调桄桄汉调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郃阳提线木偶戏甘肃——陇剧、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环县道情皮影戏宁夏——花儿剧青海——青海平弦戏、黄南藏戏新疆——曲子戏山东——京剧、吕剧、茂腔、五音戏、柳琴戏、蓝关戏、一勾勾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柳子戏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宛梆大平调、太康道情、大弦戏怀梆、四平调、南乐目连戏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青阳腔、池州傩戏、凤阳花鼓戏岳西高腔、徽州目连戏、坠子戏上海——越剧、京剧、昆曲、沪剧、滑稽戏浙江——越剧、婺剧、昆曲、绍剧、甬剧西安高腔、松阳高腔、瓯剧、新昌调腔、宁海平调、乱弹海宁皮影戏、泰顺药发木偶戏江西——赣剧、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萍乡采茶戏、徽剧、吉安采茶戏、广昌孟戏宜黄戏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闽剧、大腔戏、四平戏梅林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白字戏花朝戏、陆丰皮影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台湾——歌仔戏海南——琼剧、临高人偶戏广西——桂剧、彩调、壮剧、桂南采茶戏湖南——昆曲、湘剧、祁剧、辰河高腔、巴陵戏、湖南花鼓戏、邵阳布袋戏常德高腔、辰河目连戏、荆河戏侗族傩戏、沅陵辰州傩戏湖北——汉剧、楚剧、黄梅戏、荆州花鼓戏、江汉平原皮影戏四川——川剧、川北灯戏、川北大木偶戏重庆——川剧、梁山灯戏云南——云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滇剧、白剧、傣剧、彝剧贵州——黔剧、思南花灯戏、德江傩堂戏布依戏、彝族撮泰吉、侗戏安顺地戏、石阡木偶戏西藏——藏剧、山南门巴戏特点港不清白
我国有多少种戏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r \r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二人转、二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r 艺术中国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r \r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r \r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四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四调 \r \r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r \r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剧 \r \r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r \r 吉林省: 二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r \r 黑龙江省: 龙江剧 \r \r 陕西省: 秦腔 汉调二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r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r \r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r \r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r \r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五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四平调 \r \r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r \r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r \r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r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r \r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九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r \r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三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r \r 台湾省: 歌仔戏 \r \r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r \r 海南省: 琼剧 \r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r \r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r \r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二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r \r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r \r 四川省: 川剧 四川灯戏 四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r \r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r \r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r \r 西藏自治区: 藏剧 碗碗腔 \r \r 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等地区,故又称“华剧”。音乐唱腔优美、柔和细腻。乐器中有一对形似碗碗儿的小铜钟,相撞为拍,故名“碗碗腔”。 \r \r 关中道情 \r \r 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有二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r 太古秧歌 \r \r 太谷秧歌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一戏一调,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乡大众喜爱。 \r \r 上党梆子 \r \r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上党宫调”。与蒲剧、晋剧和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四大梆子,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泽州一带。上党梆子音调亢活泼,有粗犷、健康的乡村特色。演出剧目五百余出。流行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r \r 雁 剧 \r \r 雁剧又名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源于蒲州梆子、同州梆子,清雍正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立剧种,有三百多年历史。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其唱腔音调高亢,富有塞北山野风味。 \r \r 耍孩儿 \r \r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流行于山西大同、怀仁、山阴、应县一带。耍孩儿的渊源现存史料无记载,传说唐明皇有一子终日啼哭不止,下人请来一班艺人演唱小曲,太子破啼为笑,明皇大喜,赐曲名为“耍孩儿”。因耍孩儿历史久远,发声方法特殊,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注目,被称为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r \r 蒲 剧 \r \r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部分地区,有四百多年历史,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都由蒲剧所派生。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有深远的传统。 \r \r 陇 剧 \r \r 陇剧是甘肃省新兴地方剧种,由流行于庆阳地区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成。音乐属板腔与曲牌相结合的“综合体”,唱腔优美动听,高亢豪放,加之一唱众帮的“嘛簧”,风格浓郁,独具特色。陇剧的表演是在一般戏曲身段基础上,吸收皮影造型、陇东秧歌、地游子等民间舞蹈提炼加工而成。 \r \r 汉 剧 \r \r 汉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剧种。因主要声腔为西皮、二黄,故流行较广,遍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等省,旧称“楚调”或“汉调”,约有三百年的历史,早期与徽剧互为影响,逐渐派生出京剧,但汉剧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 \r \r 楚 剧 \r 艺术中国 楚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因流行于黄陂、孝感一带,又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约有一百年历史,于1926年改名楚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