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根据农历来推算的。农历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其中,清明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大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小寒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初伏是指夏季的第一个候日,即从大暑后开始的10天。根据传统农历世纪以来的观测和总结,初伏通常落在每年的7月底至8月初之间,具体日期因年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初伏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据说在初伏期间,阳气最盛,天气最热,人们需要多加注意保养身体,清淡饮食,以预防中暑和其他夏季疾病的发生。
初伏和中伏有什么区别
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主要在时间长度和气温变化上有显著的区别。
1、时间长度:初伏,也称头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通常是7月16日至7月25日。中伏,也称二伏,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通常是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也称三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通常是8月15日至8月24日。
2、气温变化:初伏期间,气温逐渐升高,天气变得更加炎热。中伏期间,气候气温达到最高点,天气最为炎热。到了末伏,气温逐渐降温,天气转为凉爽。
入伏和中伏是什么意思
入伏,指的是进入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高温季节就此开始。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多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1、初伏
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初伏时间是10天,进入初伏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2、中伏
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中伏的时间又长又短,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则是20天,主要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3、末伏
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这个时段,跟初伏一样是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早晚较凉快,但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关于初伏的古诗
有风依旧热,初伏几时秋。
--出自:杨万里《尝瓜二首·病骨那禁暑》
毅然独客归初伏,远矣孤城裹乱山。
--出自:钱钟书《发昆明电报绛》
谁知初伏日,全是早秋天。
--出自:张镃《伏日》
危楼已初伏,犹谓裌衣轻。
--出自:文同《和陈基载大雨》
今日初伏过,浴出易絺綌。
--出自:董嗣杲《中伏》
更从今闰书初伏,待看何年值后庚。
--出自:陈傅良《丁巳寿国举兄》
初伏青蒲拜皂囊,忽驱五马下潇湘。
--出自:李复《李无玷自左正言出守永州召为吏曹外郎尚阻叙》
气候金初伏,襟怀水未澄。
--出自:刘挚《六月六日避暑山寺次蹈韵》
行路愁暍死,是月丁初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