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汉语词汇,拼音是mò fú,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 前一天这时段,共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俗称秋老虎。末伏早晚较凉快,白天阳光依然剧烈。
末伏,是“三伏”之一,所谓“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也有的解释是“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出伏就是刚过三伏天
2023入伏时间和出伏时间怎么算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入伏;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计算往后数第10天出伏。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1日;
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
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
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
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 末伏(也叫三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
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
往后数第10天就是出伏,即8月19日出伏。
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的中伏是20天,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中伏。
处暑就是出伏的意思吗
不是的。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因其以“暑”名之,常被认为这是一个夏天的节气,但此时时令已入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能明确看到对于处暑节气的阐释,是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超过一半年份的三伏天没到处暑就出伏了,而且从历史上伏天分布于上述四个节气的天数统计来看,处暑在伏天中的占比不到1%。在“夏九九”中,处暑已进入“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的秋爽时段,此后天气变化趋势将越来越凉爽。
末伏和出伏的区别
1、入伏时间:夏至三庚便入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初伏的第一天,初伏固定为10天。
2、 出伏时间:立秋首庚为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末伏固定为10天。
3、中伏天数不固定,有可能是10天,一般为2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