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风筝 清明时放风筝是什么意思

江湖先生 90 0

在古代,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放风筝,源于古代的巫术,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嗯清明节放风筝的来历

1、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2、由于放风筝是放晦气,因而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同时,放风筝也有避讳,就是人家放掉的风筝不能拾来重放,否则会染上“晦气”。《红楼梦》中就有: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烦恼、苦闷、忧患与病痛。

3、风筝的来历是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风筝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嗡嗡有声,很像“挣筝”声,因而得名风筝。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相传鲁班大师曾用木、竹做风筝。《墨子·鲁问》中“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是有关风筝的较早记载。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清明节可以放风筝吗

在中国,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也是春季到来的标志。一些地方会有放风筝的习俗,但是是否可以放风筝视地区和当地政策而定。

一些地区可能会规定清明节期间不允许放风筝,因为清明节是传统节日,需要尊重祭祀的氛围,同时也需要保障交通和安全。此外,如果当地天气较差或风力较大,放风筝可能会带来风险,也需要注意安全。

因此,如果您想要在清明节放风筝,建议先了解当地的政策和规定,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如果当地允许放风筝,也要选择安全的场地和适当的天气条件,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清明节放风筝的古诗

风筝》

朝代:唐代

作者:司空曙

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

飒树迟难度,萦空细渐销。

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

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

《风筝》

朝代:唐代

作者:鲍溶

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

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

雁柱虚连势,鸾歌且坠空。

夜和霜击磬,晴引凤归桐。

幽咽谁生怨,清泠自匪躬。

秦姬收宝匣,搔首不成功。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