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1.含义: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人喜爱过的节日,时间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也会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历史来源: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喜爱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过节习俗: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一直未变。
4.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什么天气
中秋节的天气怎么样?
北方:中秋节前后,我国北方的降水量明显减少,秋季凉爽干燥。在长江中下游这一时期,初秋的雨水往往可以缓解前期的缺水状况。然而,如果冷空气遇到台风,或者冷暖空气均匀匹配,暴雨或低温和持续降雨将不利于秋季作物的生长。在一些北方地区,如陕西、山西、甘肃、华北等西北地区,秋季降水本来就较少。如果发生严重的秋季干旱,不仅会影响秋季作物的收成,还会推迟秋季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从而影响来年的收成。此外,随着秋季干旱,特别是山区森林地区,空气干燥,风力增强,森林火灾危险性在秋季开始进入高发期。
南方:中秋节前后,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地区和西部地区经常出现持续的多雨天气。热带天气系统(台风)引起的暴雨也可能发生在东南沿海,尤其是华南沿海。如果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干旱,中国西部和华南地区的夏季干旱不能被秋雨湿润,就有可能在夏秋季形成持续干旱。俗话说:“春旱不旱,秋旱减半。”春旱盖仓,秋旱折粮。”
为什么八月十五不是中秋节
因为中秋节是阴历八月十五,而不是阳历八月十五,在中国,大部分的节日都是按阴历时间来计算的,就连绝大部分人的生日也是按阴历来算的。我国的传统历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它是阴阳历。现被叫做“农历”,这是文革期间所谓除四旧的结果,其实这个叫法也很不妥,它在季节上的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是很适宜农业生产。准确说应该叫做“汉历”。(此称呼,是根据此历是汉武帝时议造的这《汉历》规则,以及清康熙御制《汉历大全》对此历的称呼,而得出的此历自古就称为“汉历”。)
汉历运用了设置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得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这个角度上说,汉历有了其优势。它比较好的协调了太阳、月亮的周期,实现了阴阳合一,是世界上科学的天文日历之一。
中秋节和八月十五有什么分别
没什么大区别,都是同一天月圆之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