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有什么寓意

江湖网 1.2K 0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节放风筝的由来

是因为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古代人们认为这一天天气宜人,适合外出游玩,而放风筝正是其中一项受欢迎的活动。
同时,清明节也是缅怀祖先的日子,放风筝也被视为给祖先传达信息、祈求好运的方式之一。
因此,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在中国流传至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另外,风筝作为一种玩具,也有着激发智力、锻炼身体的作用。
所以放风筝在现代也被视为一项深受欢迎的户外活动。

清明节放风筝的段子

清明节有一项习俗是放风筝,那很多朋友并不理解,为什么清明这天要放风筝呢?其实在古代,风筝被称为“神灯”,因为风筝可以飞得很高,距离天空很近,人们对风筝便有了不一样的寄托。

古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是希望除病消灾。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此时春光正好,踏青出游,欣赏春日美景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踏青出游期间,放风筝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风筝在古代称为纸鸢,古代人认为放风筝可以带走疾病和秽气,因此古人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将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疾病写在纸鸢上,然后将纸鸢迎风放起来,在纸鸢高飞的时候,会将线剪掉,让纸鸢随风飘逝,而且纸鸢飞得越高,线断以后就会飘得越远,自己的疾病也就会离得越远,这种行为表达了古人对于健康的向往。其实在清明假期带着小朋友到户外放风筝,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愉悦心情,锻炼身体,疾病自然也会远离。


?

关于清明节放风筝的古诗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是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创作。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