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的多元场景中,起名字看似是个人或企业基于创意、情感等因素的自主行为,然而近年来,围绕起名字侵权所引发的纠纷却日益凸显,成为法律领域关注的焦点,从个人姓名到企业商号、产品品牌名,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符号,更承载着身份象征、商业价值以及文化内涵等多重意义,而其中所涉及的侵权问题,也跨越了人格权、知识产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多个法律维度。
从个人姓名侵权的角度来看,姓名权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并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姓名的一种人格权利,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当他人的恶意盗用、冒用个人姓名,或者以违反公序良俗的方式干涉他人命名自由时,侵权的红线便被触碰,在一些商业活动中,未经明星本人授权,擅自使用其姓名进行广告宣传、产品代言等商业行为,借助明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误导消费者,获取不当利益,这不仅侵犯了明星的姓名权,还可能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这种行为利用了公众对明星的信任和追捧,将明星的姓名作为一种商业工具,在未经合法授权的情况下进行商业化利用,严重损害了姓名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在企业商号和品牌名方面,起名字侵权的现象同样复杂多样,企业名称权是本企业区别其他企业的一项法定权利,具有识别性功能,若新设立的企业选取与其他已存续且具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名称相似或相同的名称,尤其是在相同或类似的行业领域内,极易引发消费者的混淆误认,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一家新开的餐饮企业取名与某知名连锁餐饮品牌高度相似,从店招设计到宣传口号都刻意模仿,普通消费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分辨清楚,可能会误以为是同一家品牌的不同分店,从而使得被模仿的企业在市场份额、品牌形象等方面遭受损害,在商标注册领域,品牌名的侵权风险也不容小觑,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故意注册与他人知名品牌相近或相似的商标,试图“搭便车”利用他人的品牌声誉打开市场,这种行为在商标法的框架下构成了侵权,不仅损害了商标权人的利益,也破坏了健康有序的商标管理秩序,阻碍了市场的良性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起名字侵权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侵权行为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用户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擅自使用他人的名字创建账号,发布不实信息或进行恶意炒作,给姓名权人带来名誉损害和精神困扰,在域名注册方面,抢注与企业名称、知名品牌相关的域名,然后高价转让给正当权利人,这种域名抢注行为也成为了起名字侵权在互联网领域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域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唯一性,一旦被恶意抢注,企业可能在网络空间的品牌推广、电子商务等方面遭遇重重障碍,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解决域名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面对起名字侵权的种种乱象,法律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发挥其应有的规制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责任承担方式等具体细则,使法律在处理起名字侵权案件时更具操作性和确定性,要加强执法力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法律成本,对于恶意侵权者,通过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制裁等多种手段予以严惩,形成有效的法律威慑力,社会公众也应当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姓名权、名称权等合法权益,在起名字时秉持诚信、合法、原创的原则,避免陷入侵权的法律漩涡之中,才能在保障个人和企业合法命名权益的基础上,营造一个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秩序,让名字真正成为个人和企业的独特标识,而不是侵权违法的工具和对象。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