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起风华,谢亦起的名字与人生轨迹

江湖网 4 0

"谢亦起"三个字刻在青石板上,像一株倔强的竹子,江南的雨丝顺着檐角滑落,在姓氏"谢"字上晕开淡淡的水痕,这个生于暮春的名字,在二十年后某个蝉鸣聒噪的午后,终于被主人用钢笔圈在简历右上角——彼时他正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

名中藏玄机

父亲取"亦起"二字时,窗外的竹影正婆娑。"亦"是族谱里的辈分,"起"却带着期许,母亲总说父亲当年翻烂了《诗经》,最终在《论语》里觅得灵感:"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虽未直取"乾乾",却把"亦起"解作"不断奋起",这个被油墨浸润的名字,自诞生起就浸着书香。

少年谢亦起曾在作文本扉页发现父亲的批注:"'起'字当如惊蛰雷,破土而生。"那年他十二岁,捧着被老师划满红圈的《竹韵》参赛稿,第一次意识到名字里藏着雷霆万钧的力量,文中那句"竹节响自空山,志气起于微末",恰似命运埋下的伏笔。

笔墨织经纬

大学录取通知书抵达那日,谢亦起正在修复古籍,宣纸上"文献保护专业"六个字,与他掌心经年累月留下的墨渍遥相呼应,导师说他身上有"古籍的气息",却不知那些气息早被"亦起"二字淬炼成筋骨。

在敦煌实习的三个月,他每日与千年壁画相对,某夜临摹飞天时,忽见供养人衣袂上的"谢"字残痕,月光漫过洞窟,恍若看见历代谢氏子孙执笔续写文明长卷,那一刻,"亦起"不再是名字,而是血脉里涌动的文化基因。

破茧成蝶时

博物馆策展人岗位面试那天,谢亦起在简历封面写下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主考官指着"谢亦起"微笑:"这名字倒像未完成的诗句。"他想起父亲临终前褪下的旧手表,秒针永远停在"起点"的位置。

当"敦煌遗韵"特展在美术馆揭幕,玻璃展柜里并置着千年经卷与现代修复工具,谢亦起站在展板前,解说词里那句"文明在接力中永生",恰是对"亦起"最贴切的注解,观众不知道的是,展柜夹层藏着他高中校牌,背面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暮色中的展厅渐次暗下,唯有展标灯箱亮着。"谢亦起"三个鎏金大字映在玻璃上,与唐代写经人的墨迹重叠,穿堂风过处,仿佛听见历史长河传来清越的竹笛声——那是无数个"亦起"在时光深处共鸣

标签: #风华 #奋起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