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赤口是什么意思 大年初三贴赤口什么意思

江湖先生 190 0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 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

这 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 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贴赤口是春联吗

贴赤口是在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用白酒清茶拜公。

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南方初三习俗

人人都说年初三也叫做猪日,而这个为什么会这样说的呢,传说中如果在年初三出门的话那么就会带给自己贫穷,而这个也是真的吗,对此大年初三习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大年初三习俗

习俗1、赤狗日

年初三又称赤狗日,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习俗2、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习俗3、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以为如有犯者,会导致谷物减产。

习俗4、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习俗5、饿鬼日

到了大年初三,旧习称为“饿鬼日”,这天忌探亲访友,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难得春节共聚过年,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习俗6、不宜外出

大年初三风俗禁忌:初一到初三都是岁首,禁忌与初一基本相同,参照初一的忌讳。另外初三俗称“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必须早点熄灯睡觉。

习俗7、羊日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习俗8、不外出拜年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中国大陆的一些农村和城市,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习俗9、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各个地区大年初三习俗

1、东北 扫帚日

每年的正月初三,不仅是吉林省,在北方很多老百姓都称之为“扫帚日”,因为这天老百姓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而且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就是要从外往里扫,这表示聚财的意思。

2、山东 初三初四回娘家

“过完年,回娘家”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烟台、莱芜、聊城等地,却是初三、初四才“回娘家”。需要注意的是给父母带的礼物数量一定要是双数的,女方父母家里也会准备好丰富的酒菜来招待女儿女婿。

3、甘肃 送灶神

在西北农村的大部分地方,初三这天是要送灶神的。从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请回灶神爷贴在灶台中间,并摆放供品,每天上三次香供奉,寓意保佑家里面五谷丰登,来年庄稼有好收成,全家人丰衣足食,年年有余。而到了正月初三就要把灶神爷送走。

4、江浙 接迎灶神 开井

在江浙嘉兴、湖州,初三是被叫做“小年朝”,是接灶神日子,意为迎接灶君自天上回归。在杭州旧时候,初三需要进行“开井”仪式。古人初一初二的时候,让劳累一年的井绳休息,就用红纸条把井口封住,大家不能取井水。初三这一天要举行一个很特殊的仪式,把封条揭去。

5、闽南 竹竿舞

在福建闽南漳浦,在初三当地的畲族同胞会用喜庆的竹竿舞来迎接八方来客。当地从初三开始,用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新年。因为在闽南初一是要互相拜年,初二是女婿日,女儿女婿都要回娘家,所以畲族人非常好客,他们从初三开使用这样的竹竿舞表达欢乐的心情。

新年初一到初十风俗

1、正月初一:早放“开门炮”,拜大年

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因此,这一天是春节庆祝最隆重的一天。

初一的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地瑞气,喜气洋洋。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 *** 。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为了开炮仗,过年前的几天,家里的大人就要从街上买回红红绿绿的鞭炮,摊放在篾扁里晾晒几天,然后用棉被裹得严严实实,不让鞭炮受潮。每年过年,每家都要花不少钱买鞭炮,因为据说谁家的鞭炮声越多越响,就预示着谁家来年的日子越红火,会行大运。


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之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


到处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大家都用鞭炮迎接新春,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得五彩缤纷。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手腕那么粗的大爆竹只放三发,但要“带四放三”,留一个做“备炮”。


全家老小团聚在门前大场上,满怀着兴奋和喜悦,一边相互祝福,一边家中男主人看着把鞭炮摆成吉祥图案,然后小心翼翼地点上引信,随着“嗤”地一溜火花,噼里啪啦的小鞭炮满地欢跳,硕大的炮竹满载着人们的祝福和希望,“通”地冲向蓝天,又“啪”地撒下一片繁花。


“开门炮”放得越高越响越好,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在放的过程中不能断响,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据说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当年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农民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道:“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通常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之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幼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油炸炸、酸枣和“压岁钱”分给晚辈,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接过长辈的钱,欢欢喜喜地吃着糖果、瓜子、油炸之类,长辈们看着晚辈生龙活虎的情态,也欢乐无比。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开门喜,出门喜,处处欢喜。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 *** 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祝其康健;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正月初二:回娘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有回娘家、祭财神等习俗,这些都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为什么回娘家必须在初二而不能初一呢?过去迷信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因为,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和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会十分不高兴。这也是一种沿袭已久的文化现象。


“回娘家”又称“归宁”。女儿回娘家,必须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北方在正月初二要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要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当年发大财。


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贴“赤口”

民间认为这天为谷子生日,要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传说这天还是女娲造羊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按习俗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也会有个好收成。


在宋代,这天也是天庆节,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有民谣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以保健康。


在旧时初三,有烧门神纸的习俗。民间信仰“报赛”活动,其实质就是酬神,即对神的感恩、报答、酬谢。比如,客家人对门神的感恩报赛活动,就是大年初三“烧门神纸”,其酬神仪式也相对简单。


在初三这天夜幕降临后,家家户户都焚香秉烛,以三牲、水果、酒饭拜谢门神。然后将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像、门笺纸等一并焚化。


在旧俗里,客家人在大年初五“出年界”,因此在大年初三的“烧门神纸”也意味着年界即将过去,人们即将开始各自的营生。客家俗语云:“火烧门神纸,大人做生意,细伢拣狗屎。”就是说正月休闲吃喝到此差不多了,再过些天大人们做生意的该做生意了,耕田的得耕田了。从此商开市,士入学,人们开始由浓浓的年味儿里走出,走入新一年的奔忙。


虽然广大汉族地区自清代开始基本不再拜祭门神,只保留了除夕“贴门神”的习俗,但长江流域各省还是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年初三“烧门神纸”的岁时传统。


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还要贴“赤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都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能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倒掉一样。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能够招财进宝和万事如意。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而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传说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


据说迎灶神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天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俗谚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按习俗,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要在16时左右。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商家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呢?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的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时间就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这天下午,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才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并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需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这样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正月初五:迎财神,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习惯要吃“水饺”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两三天,有的隔一天一吃,但没有不吃的。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有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一些禁忌外,主要是迎接财神、祭路头神和开市贸易。


正月初五按旧说为“财神生日”,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


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初五早上必有叫卖元宝鱼的,各店铺争购,用线穿鱼脊并挂在房梁上,鱼头朝内,身上贴红纸元宝,寓意可以“招财进宝”。


除了叫卖鲤鱼的,还有“送财神”的,他们穿街走巷,挨门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户主绝不能说“不要”,而要客气地说:“劳您驾,快接进来。”几个铜子儿就可买一张,即使再穷也得赏个豆包,换回一张,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


民间还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旧俗认为这天是他的生日,祭祀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敬他为神,名“五路神”。有认为五路神实际是五圣神,叫五通神。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希望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


路神变为财神,是因为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加剧的原因。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人们认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了。

正月初五这天便可开市贸易了!旧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财源滚滚。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正月开市习俗,反映

贴赤口是什么意思 大年初三贴赤口什么意思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