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取名难,却不知这"难"字背后藏着多少学问,我揉着发涩的双眼,望着案头堆积的生辰八字与古籍残卷,忽然想起五十年前师父将朱砂笔递到我手时说的那句话:"小子,从今往后你要在天地人三才之间走钢丝,在阴阳五行里跳火坑。"
那年春寒料峭,有位妇人抱着新生儿来找我,孩子生于甲木旺盛的寅月,本该取火暖局,可其父姓张,"张"字带弓,若配"炎"字便成弓满弦断之象,我翻遍《康熙字典》,突然瞥见窗棂积雪消融,灵光乍现取"张霁阳"——雪霁天晴,阳和启蛰,既补火气又不犯字形忌讳,这般绞尽脑汁的思量,不过是姓名匠人的寻常日夜。
取名之煎熬,首在平衡之道,曾遇林氏夫妇求名,其子八字金寒水冷,需火调候,可"林"字双木成林,若用"焱"字则木火相焚,改用"煊"字虽得温润,又犯"林煊"谐音"林宣"之忌,最终从《楚辞》"吉日兮辰良"中摘得"林良"二字,既合命理,又暗含"良辰吉日"之盼,实乃在刀锋上跳舞的功夫。
更深层的煎熬在于文字囚笼,某富商要给孙女起名,重金求"富贵双全"之名,我看着银行流水单上八位数的定金,硬是按捺住直接用"鑫""瑗"等俗套字眼的冲动,七日不眠,从《诗经》"皎皎白驹"悟出"驹"字属火,配"皎"字成"皎驹",既应"金马玉堂"之兆,又避铜臭之气,当富商捧着支票来取名时,我分明看见他瞳孔里闪过惊诧——这哪是买卖,分明是场文字炼金术。
最锥心之痛莫过于好名难存,二十年前为贫苦人家取"秦砚秋",喻寒门学子当如砚台沉淀学问,似秋菊傲立风霜,去年街头偶见"秦赚赚"的快递招牌,方知当年苦心被当作"穷酸"改名,是夜独坐书斋,摩挲着泛黄的起名簿,忽觉每个名字都是枚种子,有的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化作墙头杂草。
常有人问起名捷径,我总是笑指案头《说文解字》。"你看这'名'字本是从夕从口,暮色中辨声识人,岂是轻易事?"五十年光阴教会我:好名须经三淬——淬于典籍,去粗鄙之气;淬于命理,调阴阳失衡;淬于时代,滤浮艳之风,正如古法铸剑,千度煅烧方得青锋,取名之煎熬,恰是锻造灵魂容器的必经之火。
昨夜暴雨倾盆,忽闻隔墙新生儿啼哭,披衣起身时,瞥见师父留下的紫檀镇纸压着张黄历,明日乃是庚戌日,正合某单缺土之命,砚台中新磨的墨泛着幽光,像极了五十年前那个惊蛰夜,我初次在宣纸上写下"命名如临深渊"时的战栗与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