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公园的命名,当如水墨丹青的留白,既要承载山川灵气的呼吸韵律,又要镌刻地域文脉的年轮印记,五十载研习姓名学,观遍江南园林题额、品尽塞北亭台匾联,深感公园命名之道,贵在以诗心琢字,用画意点睛。
撷自然之韵,酿天地灵气
杭州西湖诸景多取"曲院风荷""花港观鱼"这般灵动意象,实则暗合《诗经》"蒹葭苍苍"的婉约笔法,若遇临水公园,可效"濯清涟"之典,取"潋滟榭""漱玉湾"等名,令波光倒影皆成诗行,山体公园则宜借王维"白云回望合"的空灵,冠以"云栖坞""翠微径",步道石板仿佛延伸着盛唐诗笺的平仄。
汲历史余韵,续文脉长歌
金陵玄武湖畔"明城墙遗址公园"得名于明代皇都根脉,而苏州沧浪亭畔"可园"暗藏宋人"不可居无竹"的风骨,曾为某古城遗址公园取名"青铜谣",既呼应出土文物的斑驳铜绿,又暗藏"风过千年犹带青铜声"的遐思,此类命名需如考古般层层剥茧,让沉睡的时光在砖瓦草木间苏醒。
凝意境之美,筑精神桃源
北京"海棠文化公园"以花为媒,却不止于花事,其"醉红坡""吟香阁"等景点命名,实乃将李清照"绿肥红瘦"的惆怅化作可游可赏的景致,岭南某新建公园取"浮槎洲"之名,源自苏东坡"小舟从此逝"的旷达,令现代都市人亦可体验"星垂平野阔"的宇宙意识。
藏哲思之趣,启观者妙悟
上海共青森林公园"松涛岭"暗含《道德经》"大音希声"的禅机,而成都"活水公园"之名恰似《孟子》"流水不腐"的当代注脚,曾为湿地公园题"萍踪渡",表面写浮萍聚散,实则隐喻《红楼梦》"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的盛衰之道。
公园之名当如中国画的题跋,既要与主体山水气韵相通,又要留三分想象余地,昔年为滇池畔公园题"听鸥阁",未直言环保而自现生态之美;在戈壁新城造"星汉台",不著"奋斗"字样却自有开拓气象,此中真谛,正在于将五千年文明精粹,化作点石成金的几个字,让每个入园者的脚步,都踏响平仄相谐的诗意节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