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龙节 春龙节的意义

江湖先生 102 0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会被春雷惊醒,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春耕节”、“农事节”或“青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二月二,龙抬头”的俗语,很多人都会在这一天理发,借龙抬头的吉意,期盼在学业、事业上“占鳌头”,我了解二月二也是从这句俗语开始的,今天就在“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的节日和大家聊聊民俗。

春龙节的由来是什么

二月二的由来和习俗

二月二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龙抬头,龙抬头在民间也被人们称为是春龙节,

相传,大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当权,于公元690年,废唐改周,自立为帝,称周武皇帝。这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他传命太白金星告诉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降雨人间,以示惩戒。当年从立夏到寒露,150多天滴雨未下,因致大地干涸,庄稼旱死,许多地方连吃水都非常困难,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种种人间惨象,被掌管天河的玉龙看在眼里十分不忍,他冒着违犯天条的危险,张开巨口,喝足天河之水,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却招来了玉帝恼怒,将玉龙打入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还立了一通石碑,上面刻有四句话:“玉龙行雨犯天规,应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上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经过这里,看了碑上的这些字,才知道玉龙为救百姓行雨,却被压在这里受苦。为了救出玉龙重上云天,再掌天河,人们决心找到开花的金豆,但却苦苦寻找不到。找啊、找啊,直找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恰好街上有集,一个老奶奶背着一布袋苞米粒赶集,因布袋口没扎结实,走着走着布袋开了,金黄的苞米粒撒了一地。

人们看了,高兴极了,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如果放在锅里炒,不就爆出金花了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全都知道了。大家商定,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齐行动,大家都爆苞米花。这情景被玉龙看见了,好不欢喜,就大声喊道:“太白老头儿,金豆开花了,还不快放我出去。”太白金星老眼昏花,看了看,果然是金豆开花,便将压在玉龙身上的大山移开,玉龙顺势一跃腾空,再降甘霖。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龙抬头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习俗

春龙节的习俗

在春龙节到来的时候,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有关春龙节的习俗

春龙节 春龙节的意义

这天大人,小孩可去剃头。妇女不要用针线。不吃面料等。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